Time:2025-02-07 Click:483
作者:@lasertheend区块链正不断迭代,但在过去的几年里,大多数新兴的 Layer1 项目都主要专注于性能与吞吐量,而对如何引导生态繁荣、让应用与底层代币“相互成就”这一难题,并没有太多颠覆性方案。直至 Berachain 的出现让行业再次将关注点落在经济激励模型上:它通过一套名为 Proof of Liquidity ( PoL ) 的新体系,试图将 DApp 应用与区块链底层激励深度融合。对于熟悉 DeFi“激励与流动性博弈”的老玩家而言,你可以把 Berachain 想象成——“Curve” 升级成了一个完整的 Layer1。它将类似 Curve 的“Gauge Wars”或“贿赂机制”嵌入到 L1 的共识与奖励中,使得应用、验证者与用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博弈模式。究竟这个设计如何运作?对散户又意味着怎样的机会与风险?让我们系统地来解析。PoL 的核心:BGT + BERA + 奖励金库Berachain 的经济模型依赖于以下三大要素:1.BERA: Layer1 的主网代币,用于支付 Gas 费、维系 PoS 安全。与大多数 PoS 链类似,BERA 用于质押给验证者,确保网络安全。2.BGT: Berachain 的“治理 + 奖励”核心代币,可用于提升(Boost)验证者的区块奖励,也可在各类 Reward Vault 中分发给 DApp 用户。可以 1:1 燃烧兑换成 BERA,但无法反向兑换,这意味着一旦你把 BGT 换成 BERA,就退出了 PoL 的“提升与治理”循环。3.Reward Vault(奖励金库): 相当于“Gauge”的概念,各个应用通过在这里设置奖励池来吸引用户或流动性。区块奖励中大部分 BGT 会流向这些 Vault,而应用在 Vault 里“贿赂”验证者或用户,以换取更多关注和更高的生态地位。这种设计让 区块奖励 与 应用需求 深度挂钩,形成了一个潜在的飞轮效应:· 应用想要更多流动性,就需要更多 BGT 来吸引用户;· 验证者想要更多收益,也需要更多 BGT 来提升(Boost)奖励;· 用户想获取更多挖矿或激励,同样对 BGT 保有需求。把 Berachain 看成 L1 级别的 “Curve”如果你是 DeFi 老玩家,熟悉 Curve 的流动性挖矿与“Gauge Wars”模式,你会发现 Berachain 的 PoL 与之十分相似:1.Curve 通过通胀发行的 CRV 分配给各流动性池,项目方通过“贿赂”CRV 持有者来吸引更多挖矿权重;2.Berachain 则是在 L1 层引入此类机制,将绝大部分区块奖励“BGT”输送到 Reward Vault,由 DApp 自主设计分配与激励策略。3.应用需要吸引流动性,就要“贿赂”验证者或直接激励用户,后者再用 BGT 去 Boost 验证者,从而获得更多区块奖励分配权重。关键区别:Curve 是一个应用层协议,Berachain 则是把激励逻辑镶嵌进共识层本身,整个区块链都围绕流动性与应用需求运转。PoL 可扩展性:不只 DeFi,还可以延伸到更多场景除了基本的 DeFi 用例,Berachain 白皮书中还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“PoL 扩展”场景,让人看到了该机制在更广阔领域的可能性:1.真实世界资产(RWA): 例如,把国债(T-Bills)或房地产等资产进行上链,发行 ERC20 收据代币。这些“RWA 收据”可以接入 Berachain 的 Reward Vault,鼓励资产持有者或原始权益方提供更多优质资产上链;或者用 PoL 奖励来分散持有人风险,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,为 RWA 搭建一个真正的“去中心化融资平台”。L2 或侧链场景: 项目方可在 Berachain 上构建新的 L2,继承 Berachain 的 PoS 安全,同时接入 PoL 激励生态;2. L2 可以把自身的“跨链桥”存款代币纳入 Reward Vault,通过发放 BGT 来激励用户锁仓或使用 L2 上的资源;同时,如果 L2 需要更多资金或用户,也可以“贿赂”验证者以换取更多区块奖励支持,实现类似 Curve 上的多池竞争格局。3.任意可映射为 ERC20 收据的行为: Whitepaper 中强调,任何“使用场景”只要能生成一个 ERC20 收据,就能在 Berachain 中创建相应的 Reward Vault;举例:KYC/隐私场景、数据存储证明等等,只要能映射成“收据”供用户质押,就可以融入 PoL 的奖励循环,为该类应用提供原生的经济激励。这意味着 PoL 并不只是局限于“让 DEX 发币吸引流动性”这种传统 DeFi 场景,而是有潜力成为跨领域的激励工具。无论是传统金融资产、创新游戏、还是隐私应用,都能利用 PoL 自带的“区块激励分配机制”来冷启动、扩大用户群并提升应用黏性。机遇与风险:当“生态繁荣”与币价强绑定PoL 带来的核心特点,就是将「能否真正实现项目生态繁荣」与底层代币 BERA 的币价表现直接捆绑。换言之,如果 Berachain 上的项目能够持续积累用户、交易量、以及其他可衡量的增长指标,那么 BGT 的需求就会水涨船高,反之则极易陷入“币价下跌—信心丧失—抛售加剧”的恶性循环。值得注意的是,近期出现了一些表现亮眼的全新 L1(如 Move、Sui),在资本和市场炒作的加持下,代币价格一度迎来不错的表现;但如果去对比它们在“项目生态繁荣”层面的数据(用户活跃度、TVL 等)时,就会发现和 Ethereum(以太坊)或 Solana 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。可以说,真正称得上“生态繁荣”的 L1,当前依旧是极少数。机遇· 正向循环:当 Berachain 上的项目不断积累“真实用户”“真实交易量”,并且不断推出有黏性的功能或业务场景,就能形成「用户—项目生态—BGT 价值」的强力正反馈;· 早期红利:无论是 PoL 挖矿还是打新,一旦吸引足够的流动性和注意力,都有机会出现短期 FOMO 和热炒,带动币价攀升;· 更具可持续性的激励:PoL 不再仅靠简单“补贴发币”来刺激繁荣,而是关注生态内部可持续的交易需求和流动性价值,在理想状态下能够支撑更长久的增长。风险· 生态空心化:如果 Berachain 的“项目生态繁荣”只是停留在纸面或概念炒作,缺乏真正留存用户与交易收入,那么 BGT 的需求将难以为继,投资者最终可能选择燃烧 BGT 换成 BERA 再抛售,从而引发更严重的价格下跌和信心丧失;· 投机过度:新模式容易迎来热钱的疯狂涌入,一旦生态无法满足投资者对项目繁荣的期待,资金就会迅速逃离,导致泡沫破裂;· 安全与治理风险:当 PoL 嵌入到 L1 层,如果激励分配或治理被大户、利益集团操纵,整个网络的安全与经济都可能受到威胁,尤其在负向循环中更是雪上加霜。散户如何参与?时间线与操作要点1.挖矿- 第一阶段:仅官方白名单资产池有 BGT 奖励。- 第二阶段(约一月后):更多项目池子“解禁”,BGT 需求大增,易出现 FOMO。- 第三阶段:进入稳定期,生态项目多,但奖励趋于平衡。注意:关注锁仓机制、币价波动及无常损失;资金量小的散户尽量保持策略灵活。2.打新Berachain 生态里的项目多数是原生,在早期有空投、抢白名单、公募等机会。做好项目方与代币经济的尽调,避免盲目跟风。3.治理与其他方式持有 BGT 并参与治理提案、委托投票,有可能赢得更多话语权或持续收益。若看好 PoL 长线价值,也可通过 Boost 验证者来获取更高区块奖励分成。PoL 能否成为下一代 L1 激励范式?Berachain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“基础公链 + DeFi 激励”融合体:· 它将 Curve “Gauge Wars” 的流动性博弈模式拉升到 L1 层面;· 通过 PoL,区块奖励不再只奖励验证者,而是被注入到各类应用 Reward Vault;· 更重要的是,白皮书描绘了 PoL 不限于 DeFi 的广泛前景,覆盖 RWA、L2、任意 ERC20 收据 等多元领域。然而,这一切的美好蓝图能否真正落地,终究要看生态是否能有足够创新且粘性的应用支撑。飞轮效应若能持续,大饼或许真能变现;若中途乏力,PoL 也可能走向迅速泡沫破裂的尴尬。对普通投资者而言,如果你看好这个新模式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挖矿与打新,在早期可能享有超高收益;但也别忘了,这里同样存在高波动、热钱涌入又迅速撤离的风险。务必做好风险评估与仓位管理。总之,Berachain 通过 PoL 机制为 Layer1 激励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,也为 RWA、L2 等跨领域应用打开了大门。它要走的路还很长,但对行业而言,这种从“第一原则”出发,将应用繁荣与代币价值深度融合的尝试,无疑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与探索。或许,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将见证一个兼容多维度资产、拥有更大可扩展性的 DeFi/L1 生态真正崛起。请拭目以待。(转自:吴说)